ERCDEE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中心 ED 教育学部 ECNU 华东师范大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 2018-11-20   作者:   浏览次数: 1270

 2018年11月18日上午八点四十五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科学会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家、学科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等众多代表齐聚一堂,为规划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进行了深度研讨和热烈交流。 

会场座无虚席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首先为大会致辞,他围绕国家教育改革现代化的目标和创新教育对公民信息素养培育的需要,指出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不仅渗透于互联网+交往、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消费等社会生活层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互联网也带来了重大的教育变革,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保驾护航。杨秘书长描绘了一个未来教育的场景,它将以开放、共享、平等为主要特征,相信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这一天终将到来。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为大会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为大会带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问题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任教授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目的与任务,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式、教师培养、教材建设、学业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加强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一体化的考虑,注重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和研究性教师培养的体系化建设,信息技术评价改革和信息技术教材的改革应关注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建设探究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实验室,通过STEM方式改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从“听中学”到“创中学”。

华东师大副校长任友群教授为大会致辞并做主题报告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为大会带来题为“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与意义”的主题报告。徐主任从党的要求,社会需求及人民的需要这三个层面谈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认为课程改革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未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他还认为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发展的实践中,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更要脚踏实地,不能完全依赖于物理及技术环境,而是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为大会做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矛盾冲突与现实对策”, 她谈到了教育信息化2.0带来全新发展的同时,信息化的大量投入并未充分考虑老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是否能够。老师需要时间来适应技术,以跟上变革的脚步。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变革的过程,其方向是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育技术的研究应成为政策与实践的桥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为大会带来主题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他谈到人工科学是用来解决人的问题的,其核心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是面向所有人的思维。熊教授强调计算思维并不仅是人在计算时候的思维,而是人们在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互动交流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他认为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完全融合的环境下,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是人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培养是与现实信息化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帮助体验到计算思维在信息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作用。他建议老师不能像百科书一样呈现知识点,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为大会做主题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樊磊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信息计算新课标与科技、信息综合课程落实”,他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度解读,认为课程要避免出现与物理世界脱离的情况,他通过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语言学习的案例,介绍了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在各模块中的教学实施方式,强调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编程工具的重要性。

首都师范大学樊磊教授为大会做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的报告题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环境与学习工具”。他在对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的基础上,概括了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数据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特征,从核心概念、学科方法、技术工具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并和在场学者一起探讨了将计算思维培养纳入STEM教育的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为大会做主题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董玉琦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国际经验”的报告。他通过国际比较方式从课程定位、课程价值、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实施学段五个方面分析了近五年来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趋势。针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结构,阐释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学习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上海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为大会做主题报告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紫江学者张华华老师进行了“以计算机化考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测评”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信息教育技术进入上海的历程,分析了自适应测评的当前问题在于科研考试的科研人员严重缺乏、应试教学和考试公平性不足等。他从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设计出发,提出智慧评测要保证样本的不变性、高信度、高效度,并且与大数据结合。张教授还就“国民教育应该重视成就考试还是能力倾向考试”的问题强调了认知诊断和自适应考试的关键作用。

张华华教授为大会做主题报告

(撰稿:何恺维,韩庆慧,武美玖,于潇雪,刘冠群)



工作坊一: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案例分享


首先,宁夏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的赵志兴老师带来了题为“基于IRobotQ 3D虚实融合的LOGO语言与机器人教学实施创新案例”案例分享。在IRobotQ 3D仿真环境下,以机器人的搭建、调试、运行作为载体,让学生学习算法、物理、机械等科学知识,初步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确立“LOGO语言+虚拟仿真机器人+实物机器人”的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

第二个案例是由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王俊霞老师分享的“数字化编码之字符编码”。这节课让学生一起学习字符信息的编码方法及规则,并通过字符编码的信息学奥赛题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然后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的蔡荣啸老师分享了“信息技术应用学科思想与数学基础学科思想在算法课程中的融合”的案例。蔡老师从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教学地位入手,剖析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点,并基于联通主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

第四个分享的是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的徐海老师,案例名称为“认识动画和制作逐帧动画”。通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新课,并布置任务、拓展任务让学生了解动画原理、逐帧动画。

来自浙江省柯桥中学的吴建锋老师分享了题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个有幸福感的教师》。吴建锋老师用信息教师在学校中的繁忙的工作引出了要做个有幸福感的教师这个主题,然后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内涵以及策略与路径三个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教师专如何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来自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丁光明老师带来了题为《构建学科评价体系 促进师生素养发展》的案例分享。丁光明老师结合海盐县信息教学的背景,分析了当地缺少一套科学、有效与稳定的综合评价体系,然后阐述了他们对评价体系的研究与进展以及最后的成效和思考。

上海市建平中学许娉婷老师分享了《探索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连接——认识物联网》的教学案例。许娉婷老师从课程简介、教学目标等方面介绍了这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及重难点,然后从教学设计的过程展示了一节完整的课程模式,其中包括真实情景的导入及任务设置的内容,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物联网。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齐幼娣老师分享了《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的一些思考》,首先齐幼娣老师先由一个真实的案例得出了真实的学习的概念,然后依据真实问题设计了《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节课,详细叙述了案例的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及知识点等内容,最后和大家分享了案例的启示。

来自上海杰纽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宋斌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创玩智造贯通课程体系简介》这一案例。宋斌老师从时代背景、课程理念体系进行了课程简介,然后从小学——慧生活课程、初中——超级工程师课程、高中——AI上Python课程三个学段讲解了他们的课程体系,最后向大家展示了课程的成果。

(撰稿人:路晓旭、林海倩)



工作坊二:中小学创新课程案例——STEM专题分享


第一位是来自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初级中学的李雅慧(校长),分享了中学物理沉浸式主题学科建设的探索。他们学校提出“三个依托”作为沉浸式教学的基础建设——以科技长廊为依托浸润学生科技素养,以动手工坊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名师专家为依托引领学生学习发展。

第二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朱皓斌,内容是中学STEM与人工智能课程开展与实施初探。作为一线教师,他将stem分解为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math,认为stem是以教学为基础,科学为理论指导,在工程中用技术解决,另外分享了两个案例——“CLIL”和“TensorFlow”。

第三位是费海明,来自宁波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他的演讲主题是“联结现实 智创未来——人工智能背景下创客教育的江北实践”。他从三个部分展示了创客教育——创客教育行动背景、创客教育实践创新、创客教育成果收获。他将板块比作骨架,资源比作血肉,策略比作筋脉。

第四位是汪玥辉,是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一线教师,他的题目是STEM教育推动校园创客运动。他谈及stem教育与校园创客的关系——stem教育给校园创客提供了好的模板。他介绍了三个项目活动——“呼吸灯——彩色LED调光”、“二进制灯——Arduino控制LED灯组”、“动态手摇LED字幕灯”。

第五位是沈利彬,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秀洲国家高新区教育集团,主题是基于STEM理念的创客教育。他给我们展示了几个案例:1、三年级科学《磁铁》,用视频演示了一个双开门的笔筒2、四年级科学《声音》展示了一个声音传感器,根据不同的分贝亮不同的灯3、四年级下《点亮小灯泡》,演示一个钟表,每秒亮一个灯泡4、四年级科学《做个小开关》,设计了安全过斑马线灯5、五年级科学《光》,依据两块光传感器的光度差设计了“向日葵”花盆。

第六位是来自西南位育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刘虹娇,介绍了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STEM课程设计。她举了一个案例《JavaScript像素图处理》。主要是通过像素的处理来讲解for循环语句的用法,课程先从把每个像素改成红色开始,再拓展到把图改成灰度图,一步步地将问题深化,更深度地学习编程。

第七位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研一的学生高佳平,他的主题是STEM课程实施的核心——构建体系化的思维模式。他讲了stem课程的价值——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的思维体系,转化成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出了stem课程的教学问题——本质上在于思维的固化教师的引导只起到表层作用,提出了如何构建正确的思维活动的建议——STEM教育要做得是将其灵活运用,内化迁移,能够同真实情境对接起来,综合地解决问题。

第八位是王鲲,是上海大学附属学校的数学老师,她给我们展示了基于STEM的初中数学创新课程设计。从三个方面体现创新的课程设计: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前预习的微课——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课前播放的微课视频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平移》时,播放两段不同的视频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两圆处于不同位置关系。

第九位是来自上海杰纽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胡作,他介绍了会唱歌的蜂鸣器的课程。基于教学设计,他给我们演示了认识蜂鸣器的教学流程。流程分为五步:1、Engage:音乐响起来2、Explore:蜂鸣器3、Explain:音乐编写4、Extend:创意拓展 5、 Evaluate:总结与评价。

最后以为是薛耀锋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副研究员,讲述了基于3D打印的创新课程设计与实践。他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两个角度介绍了3D打印的创新课程,之后讲述了123D DESIGN 教学的技巧与建模,接着还展示了11个案例——重心的奥秘、电路原理、力学与桥梁、自制电动机模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齿轮传动等。最后还汇报了一下研究过程和项目成果。

(撰稿人:励挺)

(摄影:何恺维)

 


工作坊三:信息技术教师技能训练的新视角——华东师大的探索


11月18日下午,工作坊3在文附楼111召开,会议以“信息技术教师技能训练的新视角——华东师大的探索”为主题,在陈向东、高丹丹老师的主持下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教师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的前半场由陈向东老师主持。会议开始,陈向东老师抛出主题“IT教学技能训练:实践与理论”,简单介绍了该课程的发展概况,及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而引出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三种实施途径,从共享调节、共享任务理解、概念转换、身份认同四个理论视角对教学技能训练这一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和交流,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愿景。

在陈老师的简要介绍后,由四位同学就教师技能训练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及成果进行了分享。其中,吴悦婷同学介绍了主题为“面向共享调节的职前教师技能训练”的报告,罗淳同学分享了“职前教师协作中的共享任务理解”有关内容,李盈同学对“教学技能训练中的热概念转变”进行了详细地解读,最后,孙梦迪同学分享了“职前教师研究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这一内容。在一系列的介绍后,谢忠新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发表了对职前教师技能训练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一主题的一些见解,现场观众对此有了进一步地理解,从中受益匪浅。

会议的下半场由高丹丹老师主持。高老师由问题引入,介绍了职前教师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鲁梁秀同学就“如何促进职前教师的在线交流”这一主题,分享了相关案例。吴心怡同学对“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徐斌艳教授、谢忠新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在场老师和同学认真学习报告的精髓,进一步开阔了学术视野。

(撰稿人:张亚林、童方圆)

 


 工作坊四:设计思维——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使能方法论


11月18日下午,工作坊4在文附楼209召开,该会议以“设计思维——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使能方法论”为主题在闫寒冰老师的主持下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在面对设计产品等挑战时会束手无策,他们需要脚手架来帮助他们提高设计思考能力,也就是他们需要养成设计思维。基于此,会议主要招募了一群对STEM教育、创客教育感兴趣,致力于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帮助教师探索设计思维的6个步骤: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集思广益、如何设计方案、如何快速原型、如何评估修订、如何演进发展。

会议开始,闫老师抛出问题“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如合作学习能力的”,很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也有教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小组合作毫无用处,理由是在小组合作中会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在场教师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闫老师总结了双方观点,提出“只有能够发现问题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

在闫老师的带领下,会议以8人为一组共5个小组进行两个小组任务切身体会到设计思维的运用步骤。

在第一个任务中,闫老师向与会者展示了台湾设计师姚彦慈设计的餐具,并通过两个视频让与会者知道了“同理心”与“同情心”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让与会者观看上课视频,以小组形式绘制同理心地图,小组内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便利贴上,最后汇总在小组任务纸上,在场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很多小组甚至把任务纸贴满了。

    第二个任务建立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同理心思维方式的习得,要求与会者指出课堂视频中出现的不便之处,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讲台。五个小组进行了紧张的讨论,纷纷交出具有小组特色的设计方案并上台进行讲解,在对话中教师们各自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会议的氛围被推向高潮。

    一位来自沈阳的特级教师讲述了自己因为教学模式僵化而产生的困惑,表示这次会议给她很大的收获,这种设计思维工具的应用带给她很大的启发,以后将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去从思维层面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会议结束后,各位教师依然继续留下来,与闫老师就设计思维进行深入的探讨,表示自己受益匪浅。可以预见这种设计思维工具的应用也将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新技术在新时代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用。

(撰稿人:吴越)

(摄影:吴娜)


 

工作坊五: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研究


    2018年11月18日,“AI上未来智造者——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系列丛书’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小礼堂举行,“AI上未来智造者——中小学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系列丛书”正式发布。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庞建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钟永,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王吉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健等嘉宾以及数十位教育专家、图书编委、一线教师、企业方代表出席了会议。

“AI上未来智造者”丛书计划出版10册,目前华东师大出版社已出版6册,分别为:《AI上神奇动物》、《AI上智慧生活》、《AI在变形工坊》、《AI上萌宠“小E”》、《AI超级工程师》、《AI的幕后英雄——Python》,其余4册将于2019年出版。

据悉,该丛书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里的最新成果,汇聚多位教育领域专家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技术研发优势。多位教育界学者、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家、教育部门管理者、一线科技教师为丛书的编写倾注极大心血,力图让这套教材以完整的体系走进全国更多的中小学,让学生在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中,不断提升思辨能力与动手能力,普及我国的AI教育。

(撰稿人:卢鹏祥、潘志敏)

 


工作坊六: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18年11月18日下午,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工作坊活动于我校文附楼218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参会人员主要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会议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顾小清教授开场致辞,顾老师表示希望依托企业力量,开发学校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落实到中小学教育中。

紧接着,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邦奇介绍了科大讯飞公司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目前发展情况。其中提到,科大讯飞与华东师大签署战略合作,建立了人工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

之后,我系冯翔老师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之‘六度’思考”为题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冯老师首先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学科背景做了介绍,讲到深度学习被认为是通向真正的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紧接着,讲解了智慧教育理论框架并解读了教育信息化2.0,分享了自己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成果案例,最后围绕广度、速度、深度、难度、适度、效度六个维度对人工智能+教育进行思考讨论。

然后,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产品总监阮凯报告的内容主题为“探索新时代的人工智能教育”。报告内容主要讲解了中小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是什么、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现阶段如何在中小学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等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十分关注的话题。

随后,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贺胜老师为我们带来“中小学人工智能实践课如何开展——以语音转写和强化学习为例”的主题报告,讲述了人工智能教学中存在的误解,人工智能与游戏之间的渊源,语言转写技术为教学教育带来的变革等,最后贺老师分享了有关强化学习的游戏操控案例,同时提到人工智能教学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

本次活动临近尾声之际,华东师范大学校外导师余安敏老师围绕“人工智能课堂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落实”的主题,分享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一)要从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感知、体验等方面,设计和开展教学;(二)要从人工智能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发展历史和基本知识等,组织课程内容;(三)要从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重要指示、思维方式和基本类型,初步建立认识系统;(四)要从实践应用、安全防范等,思考小开发、小测验,引导学生人身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能。

(撰稿人:杨晗鸽)

(摄影:王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