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DEE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中心 ED 教育学部 ECNU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18年第三场校庆学术报告会如期进行

发布日期: 2018-11-01   作者:   浏览次数: 186

10月31日,教信系2018年第三场校庆学术报告会如期举行,进行汇报的老师有吴忭老师,孙妍妍老师,姜冰倩老师及高丹丹老师。

吴忭老师的汇报主题是“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方法”。吴老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深度学习,它与浅表学习的区别是什么,以及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等概念。其次,介绍了认知网络分析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质性数据,将思维与行为可视化,可以将不同维度的复杂关系联系起来。其理论依据是以证据为中心的测评设计,教育领域的认知网络分析主要从学科知识的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建模,并对其进行评估。说到认知框架理论,吴老师总结到,专业能力模型的各个维度不是孤立的,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性学习,实践活动逐步构建个人的专业能力之网。最后,吴老师通过两个案例的介绍,向大家更加详细的展现了认知网络分析的方法。

  

1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方法”(吴忭老师)

第二位汇报的是孙妍妍老师,孙老师的汇报主题是“STEM课程中的引导问题与情境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系的学生,我们经常听到steam教育或steam教育。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大学校园里都逐渐开始重视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孙老师围绕问题与情境的设计来重点介绍在stem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不同。孙老师谈到,问题化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一个好的问题具备以下特征:开放式的问题,劣构的问题,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真实世界并需要和学生的先验知识关联。关于劣构问题,她总结到一个基于问题或情境的stem课程,其所发生的情境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影响着结果的输出。关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孙老师提出建议是可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直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孙老师介绍了几个案例,并介绍了问题情境构建的不同方法。

2 STEM课程中的引导问题与情境设计”(孙妍妍老师)

第三位汇报的老师是我系姜冰倩老师,她以“创新学习环境的形态及教育应用”为题,介绍了21世纪创新型学习环境的特点及学校当中的应用。姜老师通过文献的查阅及个人的经验总结出21世纪学习空间应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协作学习,支持个性化学习,融入多种技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能够提供灵活,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姜老师重点例举了国内外多个大学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如麻省理工学院在1990年设计的未来学习空间(TEAL Scale-up at MIT),以圆桌型,配备多个显示屏以便学生协作学习,体现了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又如姜老师前不久访问的以色列海法大学未来的学习空间有灵活的桌椅,独立的学习空间,灵活的隔板设计来体现了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随后,姜老师又介绍了创客空间的设计原则及几个案例,并以我系创新实验室为例,欢迎大家前去参观学习。

 

3 创新学习环境的形态及教育应用”(姜冰倩老师)

第四位汇报的老师是我系高丹丹老师,高老师汇报的主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国际学习科学手册介绍”。第一部分,高老师围绕自己参与翻译的一本国际手册,向大家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学习科学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随后,高老师介绍了学习科学的历史基础与理论取向,高老师在汇报中总结到学习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设计学习环境,作为一个研究者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二部分,高老师介绍了这本手册的特征,如这本手册很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学习科学领域的专业性知识,便于我们学习。并且这本书提供了学习科学资源网站及参考文献,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书。如通过以本书内提供的案例作为参考,创新的设计教学活动。本书给出了很清晰的分析框架,可以实践性的指导我们进行数据的分析。最后,高老师总结到,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们需要明确的三个方面,分别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哪里,研究的路径如何规划,研究观点如何论证。

 

4 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国际学习科学手册介绍”(高丹丹老师)

本次报告会,老师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报告以最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及同学们,介绍的内容是围绕了我们平时密切关注的研究领域。从他们的报告中我们不仅掌握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也学到了作为一个研究者应该有的信念与坚持。就像高老师所总结的,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要谨记自己做研究的初心,认清自己的研究边界,以理论为基础,用数据,证据,实践证明研究的科学性。

5 在场听众认真听讲

 

 

撰稿人: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15级本科生韩庆慧

撰稿时间: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