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DEE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中心 ED 教育学部 ECNU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系成功举办2016年校庆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 2016-10-25   作者:   浏览次数: 294

        20161019日下午,我系教师在中北校区计算机楼407室举行了校庆65周年学术报告会。七位青年教师展示分享了他们在STEM教育、3D打印技术及教育应用、弹幕视频学习数据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集体智慧与学习分析、图示化学习测评、网络导师生态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并与听众进行了交流。

 

薛耀峰老师的报告题为 机器人大白与STEM教育。他从“机器人大白”的相关技术介绍,引出STEM教育,从国家政策和时代要求层面强调了STEM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STEM理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以时间为轴线追踪了STEM教育发展历程,指出STEM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理能力、工程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围绕基础、拓展和创新三个层面构建了STEM课程体系,分别指出“基础”维度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拓展”维度强调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维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孙江山老师分享了“3D打印技术与教育应用的研究。他介绍了3D打印的三种技术方法(包括FDMSLASLS)和打印材料(包括ABS塑料类、PLA塑料类、树脂等),展示了3D设计与制作流程,分享了3D打印技术的中小学教育应用案例,并认为在现在与未来的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以及stem教育中,3D打印技术都有广阔的应用与研究空间,如何结合其技术特征设计新型课堂与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冷静老师做了“弹幕视频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基于眼动数据的分析”报告。她通过实验研究,用眼动仪记录三种不同条件下视频学习者对于视频不同区域的注意力分配、注视持续时间的变化,研究弹幕视频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结论认为:1. 实验组中的参与者比对照组更少地注意字幕;2.用弹幕视频学习比普通视频学习效果更好;3. 弹幕的出现影响学生在字幕上的固定停留时间。并认为过分的关注字幕未必有助于学习;学习效果好的参与者可能很少时间去专注字幕,相反他们可能专注于屏幕的中心,并且眼神自然的跟随老师。

徐显龙老师的报告题为“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研究。他提出了就绪指数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实例研究指出,学校未来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尽可能争取到更多的信息化投入经费,提高配置水平,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郁晓华老师分享了“Col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Analytics for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upport” 研究,介绍了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促进集体智慧的获取和应用,进而有效支持在线教与学的教学决策。她从目标确定、数据收集、分析过程和结果应用四个方面,提出了集体智慧的学习分析框架;讨论了学习分析技术应用视角下集体智慧的研究包括梳理教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兴趣点,帮助分析目标的确立和收集相应学习数据。依据时间维度上的不同关注定向,可以从信息和洞悉两个层次开展集体智慧的利用,分别有相应的分析处理内容和应用范畴。所提出的分析框架特别强调整个分析过程的教学设计,即有目标地进行数据收集、有方案地执行分析处理以及有策略地开展教育应用。

吴忭老师的报告题为非良构问题解决能力的图示化学习测评。他通过利用图示化测评的方法对非良构问题解决能力的评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使用了4个临床诊断病例的图示化学习系统,通过收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医学诊断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解决表现的图示制品,病理诊断分析报告,问题解决过程的日志记录数据,并以图示化评测、纸笔测试、专家评测三种方式进行分组比较。研究发现图示化测评可以应用于个体非良构问题的解决能力评估,但对于非良构问题的协作解决能力评估仍存在局限。

冯翔老师汇报题为“Designing an open and flexible tutorial Eco-system for web Application & Services”。他从技术促进的指导概念、系统需求、解决方法、概念界定四个方面展开,聚焦于基于学习软件和服务的网络导师,将指导分为交互式指导、教学材料指导及视频指导等,着重研究真实的交互指导。他认为易创造、易分享、可编辑、交互、真实、开放是导师生态系统所应具备的要求。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依据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序列创建学习路径,将其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借助现代网络软件、通过网络脚本记录导师指导行为、利用本地脚本在系统中添加学习资源、学习者重演,这四个层级构筑了指导生态系统的架构。

报告会吸引了我系师生以及外系学生的参加,现场气氛轻松活跃,讨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