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二期coffeetime,这次的主讲是由丁振月学长,主题为“创客教育的校本教材探索——以航模为例”,邀请的嘉宾是吴忭老师,到场的学生有大约20人。

丁学长首先从课程的历史发展到课程特点、因素等等来介绍课程以及其中校本课程的特点,进而引申到基于创客的“航模”校本课程开发。下面对演讲的主要内容做一下介绍。

“课程”一次最早出现于唐朝,但是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有关课程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在中西古代课程即教学科目;在中国近代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北美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有观点如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他还讲到,课程的分类方式也有很多种类型,比如价值性分类、选择性分类、规定性分类、结构性分类、形态性分类、开发主体分类等形式。其中按开发主体分类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这里谈到了校本课程,学长讲到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了评估、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等,在开发过程中包括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同时,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比如外部影响方面的法律要求、科学研究、专业人员等;同时在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也有很多的相关性设计,同时也要考虑课程基础(知识、学生、社会等)。环境因素的设计要考虑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两方面,学生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征,智力发展、个人特征、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等。

通过前面课程的铺垫,学长为我们介绍了“航模”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主要是包括了课程现状,国家需求,航空航天方面的发展等。进而引出了创客运动在国家战略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从校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以“创造、创新”为中心;再次,在课程特点方面主要是以创新驱动的课程特点来设计,在目标层面注重技能获得、创新能力提升;在过程层面,注重项目实践、经验获得;在教师层面注重实践指导,学生层面是注重“做”+“创”相结合;学习内容层面,主要是“How”为主,“what”+“why”潜藏于围绕“How”设立的学习项目之中;评价层面,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重考察“隐形知识”。“航模”校本课程的学习设计包含了项目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理论课包含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学案和微课结合,课中是项目和互动结合,课后包含了分享和探究阶段。在学习评价和创新评价方面侧重创新意识、技能的培养,强调整体思维的设计。
在听过了“航模”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过程以后,对于课程的设计,特别是创新性课程的设计,注重创新和综合的应用,对于我们以后接触这一类课程项目以及课程设计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最后吴忭老师对于本次coffeetime做了评价和点评,他指出小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是不同的,教学设计注重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的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在宏观层面的,包括了学习者、学校、内容等多方面的设计。创客,是注重做中学的动手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们教育技术或者课程的设计当中,既要增长知识认知能力,同时也要与动手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相结合。虽这两者的整合和统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老师说,课程只是一个媒介,我们要通过这个媒介来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统一和螺旋式的上升来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进而促进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