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DEE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中心 ED 教育学部 ECNU 华东师范大学

预见方能遇见

发布日期: 2015-10-09   作者:   浏览次数: 3332

2015年10月7日晚6:30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楼421举办了新学期以来的第一次“Coffeetime”活动,邀请的嘉宾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冷静老师和我系教育技术学专业优秀博士杨晓哲师兄。晓哲学长为我们演讲了以“教育技术学里的设计思维”为主题的精彩演讲,精彩而深刻。正像他所说的“梦想的距离有时比你想象中更近”,在连接我们的“现状”和“期待”之间的跨越时,我们应当提前预见,设计思维,去践行自己的设计,方能遇见未来,到达“期待”。

晓哲师兄做精彩演讲

在演讲当中他为我们讲授了四种设计思维。1.可视化思维。有时一句话,配上图片和单独的一句话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加上可视化的图片,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触动和感觉。在读图时代,“可视化思维”正渗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思维。2.个性化思维。个性化是教育当中一直提倡和倡导的,在我们生活的某些方面,个性化正在被实现,比如二维码的使用,极大地表现了个性化的特征。我们曾经以为个性化的信息很难被个性化的提供,个性化的响应,但是,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正在被实现......3.智能化思维。晓哲学长讲了可汗学院“知识地图”和“度秘”工具两个例子,智能化的实现有赖于“知识地图”的不断完整和大数据的验证。由此可见,智能化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它正在一点点被实现。4.重启化思维。如果技术与各个学科深入融合以后,可以改变的内容非常非常多,会有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产生,因为更多的开源硬件和开源软件的支持,很多学科的教学开始侧重于“做中学”。所以,不要被已有的框架所拘束和限制,去重启思维,深层学习,可以对任何的内容进行重启,包括课程,包括内容,包括设计思维。最后,从他例举的“滴滴打车”的案例,体现了可视化、个性化、智能化和重启化的思维。在“现状”与“期待”之间,我们要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不要被“期待”带空,但也不要被“现状”延滞,依托于本身的“现状”,设计思维,开放思想,切实去践行、实践,方能触到“期待”,实现“期待”。

精彩的演讲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提问和交流,气氛融洽。另外冷静老师对今天晓哲学长的演讲进行了点评,她说,我们应该开放思想,去接受技术,并不断积累自己的所获所得,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创意时代,不要被“现状”坠到深渊,我们应该积极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去做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去做创意。

晓哲师兄和老师、同学们做交流  冷静老师正在做点评
晓哲师兄和老师、同学们做交流 冷静老师正在做点评

每时每刻,设计思维都在进行,不要停留在思维的浅层,细化自己的“期待”,以“现状”为支点,通过“设计思维”,设计路径,实践践行,撬动“期待”,“预见”方能“遇见”,方能从A点到达B点,再从B点到达更高的C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