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顾小清,权国龙,王华文,陈婧雅(2014).图示工具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基于中美学生协作学习项目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2、吴瑜,刘欢,任友群(2015).“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远程教育杂志,04,08-13.
3、任友群(2014).《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前言.电化教育研究,01,05-08.
4、任友群,王美,张怀浩,李馨(2014).《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的“新”与“旧”.中国电化教育,03,01-23.
5、任友群(2014).“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国高等教育,07,26-30.
6、任友群,赵琳,刘名卓(2015).MOOCs距离个性化学习还有多远.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6,03-29.
7、任友群,吴旻瑜,刘欢,郭海骏(2015).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中国电化教育,01,97-103.
8、任友群,卢蓓蓉(2015).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电化教育研究,06,05-14.
9、张麒,刘俊杰,任友群(2014).哈佛“慕课”深度谈—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开放教育研究,05,04-10.
10、徐光涛,吴永强,任友群(2014).唤醒基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内在力量.中国电化教育,08,08-13.
11、祝智庭,闫寒冰(201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电化教育研究,09,05-10.
12、祝智庭,刘名卓(2014).“后MOOC冶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开放教育研究,03,36-43.
13、祝智庭(2014).电子书包标准与应用对接“人人通”.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3,05-10.
14、祝智庭,管珏琪(2014).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中国电化教育,01,01-09.
15、余平,祝智庭(2014).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可共享性相关标准研究.开放教育研究,01,111-120.
16、祝智庭,贺斌,沈德梅(2014).信息化教育中的逆序创新.电化教育研究,03,05-12.
17、祝智庭,孙妍妍(2015).席卷全球的创客教育.当代教育家,06,44.
18、刘俊,祝智庭(2015).游戏化———让乐趣促进学习成为教育技术的新追求.电化教育研究,10,69-76.
19、祝智庭,闫寒冰(201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电化教育研究,09,05-10.
20、管珏琪,Peter Riezebos,苏小兵,祝智庭(2015).电子书包对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成绩的影响*——以上海闵行区小学数学应用为例.中国电化教育,09,56-62.
21、祝智庭,郁晓华,管珏琪,黄沁(2015).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中国电化教育,08,1-9.
22、祝智庭,雒亮(2015).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电化教育研究,07,5-13.
23、雒亮,祝智庭(2015).创客空间2.0:基于O2O架构的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04,35-43.
24、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2015).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电化教育研究,6,66-72.
25、祝智庭,孙妍妍(2015).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开放教育研究,01,11-16.
26、雒 亮,祝智庭(2015).开源硬件:撬动创客教育实践的杠杆.中国电化教育,04,7-14.
27、管珏琪,苏小兵,郭毅,祝智庭(2015).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国电化教育,03,103-109.
28、祝智庭,李锋(2015).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电化教育研究,01,83-88,
29、祝智庭,孙妍妍(2015).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中国电化教育,01,14-21.
30、祝智庭,钱冬明,管珏琪,何超(2014).电子书包:从一堂课走向常态化.中国教育网络,07,68-69.
31、祝智庭,陈丹(2014).数字治理:智慧学习新素养.电化教育研究,9,9-17.
32、许哲,祝智庭(2014).面向价值发现的学习资源描述方案:以LRMI元数据为例.中国电化教育,11,59-68.
33、胡海明,祝智庭(2014).个人学习环境的概念框架:活动理论取向.开放教育研究,04,84-91.
34、王觅,祝智庭,吕婉丽(2015).基于ARCS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建构.中国教育信息化,19,19-25.
35、祝智庭(2014).“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中国教育报,11,1-2.
36、祝智庭(2014).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与创新.教育信息化,3,4-7.
37、孙江山,吴永和,任友群(2015).3D打印教育创新: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和STEAM.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4,96-103.
38、任友群(2014).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反思与师范大学的责任.世界教育信息,02,35-39.
39、任友群(2014).教育教学改革要睁眼看世界——学习科学将给教育带来什么.基础教育论坛,10,19.
40、任友群(2014).教育治理视角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中国教育信息化,18,21-24.
41、任友群,随晓筱,刘新阳(2014).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5,03-12.
42、任友群(2015).切莫截断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之路.科学与社会,03,23-25.
43、杨晓哲,任友群(2015).数字化时代的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开放教育研究,05,35-40.
44、刘欢,卢蓓蓉,任友群.(2014).数字化时代学生图书馆访问行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4,80-88.
45、王美,徐光涛,任友群(2014).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全球教育展望,02,39-49.
46、任友群(2014).以智慧校园支撑大学治理—“教育治理”视野下高校信息化角色、共识和活力.湖北函授大字字报,04,01.
47、徐光涛,张怀浩,任友群(2014).学习技术典型案例:从社交机器人到大脑刺激*——学习科学国际大会“学习技术”专题综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3,45-66.
48、任友群(2015).学习科学: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视角.中国高等教育,02,54-56.
49、胡艺龄,陈婧雅,顾小清,吴忭(2014).MOOCs在教育均衡中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中国电化教育,07,40-45.
50、顾小清,冯园园,胡思畅(2015).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中国电化教育,03,39-48.
51、顾小清,蔡慧英,王华文(2014).促进实践与政策创新的教育研究力量*———美国2014AERA年会述评.远程教育杂志,05,03-16.
52、顾小清,张茹(2014).电子课本的创新应用:来自国际项目的经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1,55-61.
53、许哲,顾小清(2014).电子课本国际标准的发展与追踪调研.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1,62-71.
54、顾小清,郑隆威,简菁(2014).获取教育大数据:基于xAPI规范对学习经历数据的获取与共享.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5,13-23.
55、顾小清(2014).技术丰富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教育信息技术,07,04-08.
56、顾小清,王春丽(2015).教育创新路径:延续抑或颠覆.电化教育研究,12,05-16.
57、胡艺龄,顾小清,罗九同,陈婧雅(2014).教育效益的追问:从学习分析技术的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6,41-48.
58、权国龙,张茹,顾小清(2015).面向“深阅读”的知识图示设计.电化教育研究,11,13-19.
59、权国龙,王华文,顾小清(2015).图示工具在协作学习中的影响*——基于协作学习项目的调查.远程教育杂志,04,59-66.
60、顾小清,权国龙,王华文,陈婧雅(2014).图示工具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基于中美学生协作学习项目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06,64-102.
61、蔡慧英,顾小清(2015).协作问题解决学习中支架学习任务和团体认知的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04,81-88.
62、王春丽,顾小清(2015).形成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文化——“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综述.中国远程教育,12,05-11.
63、顾小清,权国龙(2014).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研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05,45-52.
64、胡艺龄,顾小清,赵春(2014).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建模及挖掘.开放教研究,02,102-110.
65、罗九同,孙梦,顾小清(2014).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现代教育技术,07,19-25.
66、闫寒冰(2015).从促进师训变革的角度看能力提升工程的问题解决之道.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7,05-06.
67、许亚锋,塔卫刚,张际平(2015).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的特征与要素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02,22-31.
68、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2014).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电化教育,01,82-87.
69、王麒,许亚锋,张际平,陈卫东(2014).未来课堂云支持系统模型设计与功能研究.中国远程教育,06,69-76.
70、许亚锋,尹晗,张际平(2015).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3,82-112.
71、许亚锋,赵博,张际平(2015).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领域基础.现代教育技术,08,33-39.
72、邱峰,张际平(2015).未来课堂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展望.现代教育技术,12,19-25.
73、张怀浩,林立甲,冷静,任友群(2015).教学临场感与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行为的关系研究.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06,51-58.
74、郁晓华,顾小清(2015).开放教育下的学习分析*——2015AECT夏季研讨会评述与延伸.远程教育杂志,05,14-23.
75、雷云鹤,郁晓华,吴永和,祝智庭(2014).虚拟学具标准研制与设计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157-166.
76、郁晓华(2015).关注可视化文本分析中的技术优势*——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命题分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3,104-112.
77、郁晓华(2014).美国项目及其对中国电子书包的启示.开放育研究,02,46-55.
78、吴忭,顾小清(2014).图示化学习工具促进知能发展学习行为模式分析.开放教育研究,05,59-66.
79、张汉玉,钱冬明,任友群(2015).推进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教师接受度的实证研究.电化教育研究,10,92-97.
80、钱冬明,孙梦,庄俭,杨平,余平(2014).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社区教育网站为例.远程教育杂志,06,49-55.
81、张诗潮,钱冬明(2014).体感技术现状和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40-49.
82、张世明,徐和祥,钱冬明,陈海建,黄河笑(2014).云架构模式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30-39.
83、谢蓉,孙玫璐,钱冬明(2014).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现代情报,01,56-60.
84、余平,钱冬明,祝智庭(2014).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结构、分类及标准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47-55.
85、钱冬明,邱慧娴,曲宇,沈凯(2014).干部在线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和研发.中国远程教育,11,86-92.
86、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2014).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07,94-99.
87、管珏琪,苏小兵,钱冬明,余恩秀(2014).电子书包应用区域推进现状及策略——基于教师访谈内容分析.电化教育研究,10,53-59.
88、陈向东,曹安琪(2014).为什么没有坚持—一个MOOC学习个案的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02,9-14.
89、陈向东,乔辰(2014).增强现实学具的开发与应用*——以“AR电路学具”为例.中国电化教育,09,105-110.
90、陈向东,曹杨璐(2015).移动增强现实教育游戏的开发——以“快乐寻宝”为例.现代教育技术,04,101-107.
91、孟玲玲,顾小清,李泽(2014).学习分析工具比较研究.开放教育研究,04,66-75.
92、吴永和,何超,杨瑛,马晓玲,余云涛,刘晓丹,祝智庭(2014).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及应用创新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70-86.
93、徐显龙,钱冬明,吴永和,苏小兵,祝智庭(2014).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60-69.
94、吴永和(2015).以电子书包为抓手打造上海闵行智慧教育新模式.中国教育信息化,08,03.
95、王娟,孔亮,吴永和(2015).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以“异常心理学”课程为例.中国远程教育,07,58-64.
96、陈丹,吴永和(2015).基于“数字布鲁姆”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国教育信息化,11,34-42.
97、吴永和,曹盼,余云涛(2015).IMS全球学习联盟对学习技术的发展与影响.信息技术与标准化,06,50-53.
98、吴永和,陈丹,刘晓丹,邢万里(2015).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乔纳森教育技术学思想述评.开放教育研究,02,40-48.
99、王娟,吴永和,段晔,季隽(2015).3D技术教育应用创新透视.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1,62-71.
100、杜婧,余云涛,吴永和,钟丽娜(2014).教育信息化国际标准现状与新技术趋势.信息技术与标准化,09,28-32.
101、吴永和,余云涛(2014).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制定与发展.信息技术与标准化,09,25-32.
102、马晓玲,樊晓敏,吴永和(2014).社会软件学习积极性欠缺的原因分析及评价标准.远程教育杂志,06,72-77.
103、吴永和,李彤彤,邢万里,曹世华(2014).数字时代的认知与探究学习-----第十届国际会议述评.开放教育研究,02,17-25.
104、杨玲,吴永和(2014).图示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10,48-54.
105、马晓玲,杨飞,吴永和(2014).电子书包概念、应用实例及功能分析.现代教育技术,05,103,110.
106、胡海明,吴永和(2014).个人学习环境系统的应用设计:以电子书包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116-125.
107、吴永和,王娟,马晓玲,李丽秋,何超,管珏琪(2014).共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发展之路.远程教育杂志,02,76-83.
108、袁莉,StephenPowell,马红亮,吴永和(2014).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2,03-09.
109、吴永和,曹盼,邢万里,马晓玲(2014).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和挑战——第四届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评析.开放教育研究,06,72-80.
110、吴永和,管珏琪,余云涛,吴砥,蒋东兴,祝智庭(2014).“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技术标准研究.信息技术与标准化,06,40-43.
111、薛耀锋,苏小兵,贺斌,祝智庭(2014).智慧实验:教育信息化的新阵地.电化教育研究,04,31-42.
112、冷静,朱伶俐,沈旭东(2015).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远程培训模式探索——以北京大学“国培计划”为例.中国远程教育,11,67-71.
113、冷静,刘梦娇(2015).未来学习技术及教育中的文化变迁——访著名学习技术专家斯蒂夫·哈蒙斯教授.开放教育研究,06,4-9.
114、张怀浩,林立甲,冷 静,任友群(2015).教学临场感与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行为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初中英语网络研修为例.中国电化教育,06,51-58.
115、肖君,姜冰倩,陈海建(2015).基于学习分析的体验式开放在线教学环境研究——英国开放大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远程教育,10,64-70.
116、肖君,姜冰倩,许贞,余晔(2015).泛在学习理念下无缝融合学习空间创设及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6,96-111.
117、肖君,胡艺龄,陈婧雅,吴忭(2015).开放教育下的MOOCs运营机制研究.中国电化教育,03,10-14.
118、刘名卓,赵娜,吴永和(2014).可用性测试技术在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智能教育出版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50-59.
119、刘名卓,祝智庭(2015).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开放教育研究,01,89-96.
120、刘名卓,祝智庭(2014).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07,19-24.
121、冯翔,余明华,马晓玲,吴永和(2014).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分析系统架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20-29.
122、马晓玲,邢万里,冯翔,吴永和(2014).学习分析系统构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1-19.
123、徐显龙,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2015).我国中小学电子学辅的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中国电化教育,06,17-23.
124、徐显龙,管珏琪,张峦,苏小兵,祝智庭(2015).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电化教育研究,03,70-76.